漫谈普洱茶与茶具

 中国茶文化网   2021-07-19 21:10   402 views 人阅读  0 条评论
摘要: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于中国人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事。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华民族繁衍,发展。时至今日,中国是茶的故乡,云南是茶的原生地己被世界公认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于中国人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事。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华民族繁衍,发展。时至今日,中国是茶的故乡,云南是茶的原生地己被世界公认,世界上众多国家的饮茶文化莫不出源于中国,中国是世界茶文化传播的起源地。

  China英文一词一直有三种解读:一是比较流行的说法,共源于其本牙词意是瓷器,而中国又是陶瓷的故乡;二是china一词的产生与两千多年前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有关,因其强大故英文中的秦是chin:第三个观点则与茶持上了钩。

  相传第一个到达中国的欧洲人马可波岁在中国上岸时遇到正在喝茶的中国人,他而间到达的这个地方叫什么,因话言个通被问人误以为是问在喝什么便问答他:茶啊,马可波罗用此读音记下此地叫china,回到欧洲时此名就这样传播出去成了中国的英文名,而真正的China的意思是中国:茶啊的译音,这一说法虽无法考证,但又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茶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茶在生活中与中国人休戚相关。

  从广义而言,白茶被人类利用廾始使有了相关的茶具。据考证,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此时的采集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人类开始用石材制作石器,用白然物制作工具,火的利用使人类由生食进入到熟食时代,人类文明就此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在炙烤、烹饪过程中火与大的结合便产生了陶,人类开始了由游猎到相对定居的生活,此时的人们对茶的认知还处于一种能够药用的植物,也不会有专门的茶具产生。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是记载于《神农木草经》里的一句话,也是记载最早人类对茶作用的资料,教会人们农业并最早发现草药的神农氏,在采集药物时发现了茶的神奇解毒功效,至此茶就以药用植物的身份进入了人类的生活并逐渐被开发、运用。专用茶具的出现最早的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钵,此时茶除了直接咀嚼食用也会混合其他食物混煮,专门用于作此类事的钵应归为最早的茶具了。云刚少数民族中的基诺族至今还黑陶豆(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用茶叶鲜叶直接凉拌,凉拌茶是古人保留食茶的一种方式。

  商周时期,华夏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这一时期酒的盛行远超过茶的盛行,查遍这一时期的文献,对茶有记载的资料很少很少,仅有一篇提到巴蜀一带有茶树生长,巴人曾把茶叶进贡给周天子,并得到周天子的厚赏。而茶具的描述却无记载汉代史料中记载用茶的资料比较丰富,王褒、司马相如等都提到茶,其中王褒的《僮约》中“烹茶尽具”就说明当时已经有专用茶事的用具,从张揖的《广雅》中可知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制茶饮茶的。《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笔(mao)之。

  据此描述从采茶到作饼到火炙、捣末、存储到最后饮用都需要专门器具,考古工作者在这一时期的墓葬或遗址中发现了一种特别的器具一盏托,盏托的用途无疑是为了在饮用时防止烫手而配合碗专门设计的器具,而专门用于饮茶的可能性最大,但因当时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技术条件所限制并没有大量生产制造,碗盏除了饮茶外肯定还有其它用途。到东汉时于期,青瓷在上虞(浙江)的小仙坛烧制成功,因有釉面、耐高温、易清洗等优点越来越被人们喜爱接受,逐渐成为上至贵族下至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带盏托的碗开始大量出现并被专事用于饮茶,这也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茶具。

  到晋代,出现了第一首吟咏茶的诗赋《舜赋》,与陆机齐名的杜毓(yu)写道“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yi舀)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荈赋》所涉及到的范围包括自茶树生长至茶叶饮用的全部过程。从灵山惟岳到受 甘霖之霄降是写茶叶的生长环境、态势及条件;自月惟初秋至是采是求描写了尽管在初秋季节,茶农也不辞辛劳地结伴采茶的情景;接着写到烹茶所用之水当为清流,所用茶具,无论精粗,都采用东隅(东南地带)所产的陶瓷:用公刘先生的方式,当一切准备停当,烹出的茶汤则有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艺术美感:最后写饮茶的奇妙功效。

  这时的饮茶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了茶文化的开始,起因是此时的青窑烧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了。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物质财富达到鼎盛的时期,人们生活富裕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对茶早己脱离了药饮、解渴的粗放要求而进入了艺术化的品饮阶段。

  陆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伟大人物,唐代的茶叶种植面积很大、产量也很高,据《茶经》记载,当时产茶的地区有四十二州,西北从陕西到安康,北到淮河南岸的安康,西南到云贵的西双版纳和遵义,东南到福建的建瓯、闽溪,南到武陵以南。

  茶因区域不同、制作工艺不同、品种不同、滋味各异,通过举办各种茶事活动、评比交流,产生了不少名茶,五代时的毛文锡著书《茶谱》对各地所产茶叶名称、特点作专门记录。当时达几十种,剑南的蒙顶石花、湖州的顾渚(zhu)紫笋、东川的神泉小团,昌明的兽目茶、峡州的碧涧明月、芳蕊、湖州的方山露芽、夔州的香山茶、湖南的衡山茶、岳州的淄(zi)湖含膏、常州的紫笋茶、婺(wu)州东北茶,洪州的西山白露茶、寿州的霍山黄芽、蕲(qi)州的团黄茶。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由于茶叶产量及消费的增加,政府开始把茶作为征税的重要对象,茶税成了唐代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有了专门的皇家贡茶院,外番来朝都会受到大唐天子的赐茶礼遇,此时茶叶已经传入西藏,茶马交易已经开始,通过茶马互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得到他们认为不可缺少的茶叶,而大唐得到了大量产于西北、西南地区的良马。

  茶叶贸易的兴盛必然带动品饮的流行,据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自邹、齐、沧渐次京邑(yi)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是怎样一派繁荣的和谐生活景象。茶市的兴旺必然推动茶具的发展,唐代的茶具与现代不同,当时的饮茶习俗和程序比现在复杂的多,也讲究和艺术得多。

  《茶经》记载唐代茶叶以饼茶为主,加工工序分为七道采、正、捣、拍、烘、穿封。品饮时根据煮茶或煎茶不同形式采用不同茶具,首先用火炙烤茶饼而后放入茶日或用茶碾中碾压成茶末,倒入罗筛,筛选出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入茶盒中备用,另一边准备好风炉,茶釜中倒入优质清水煮至水泡如蟹眼(初沸)时加入适量的盐,到水沸入鱼眼(第二沸)时用勺子舀出放在一盂中备用,此时把备用的茶末适量投入釜中,等到水观之如腾波鼓浪(第三沸)时把备用的水重新倒入釜中止沸育花(使水不再沸腾)这时茶就煮好了,然后注入专用的茶碗中,茶汤中飘着汤花,如上面《荈赋》中描述焕如积雪,哗若春敷”据《茶经》记载做完整套上述茶事所需茶具需28种之多。

  不久前在唐人纪年墓中出土有整套唐代茶具,对照一些描写唐人茶事的书画作品,现代人已完整复制出唐代茶事并表演,如今的日本茶道也大都沿习唐代茶风唐代的茶具因饮茶风习的兴盛而品种繁多,主要以南方青瓷和北方刑窑白瓷为主,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茶经四之器》中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wu)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刑州处越州之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面而茶色丹,越瓷青则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把越瓷定为最上。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陆羽还把一种敞口,斜壁,浅腹,矮圈足的茶碗称茶瓯(ou),还对用什么茶因汤色和香气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茶具才可衬托出茶汤,透显出香气特色,加上唐代如皮日修、陆龟蒙等著名文学家对茶文化的推崇把中国的茶文化推到了历史上的一个巅峰宋代,我国茶文化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经过唐、五代时期的发展,宋人饮茶习俗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点茶、斗茶、分茶、茶百戏,名日繁多的茶事、茶艺活动争奇斗艳,令人眼花缭乱。

  从建安刮起的一阵斗茶风也迅速风靡全国,从皇帝到黎民百姓,都沉湎其中,所谓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成以高雅相从事茗饮。(宋徽宗《大观茶论》)。在微宗皇帝(公元1082年~1138年)的眼中,国人对于茶的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是一个举国上下为茶痴迷的时代。

  宋代还是一个抑武扬文的年代,宋代皇帝多出文学家和书画家就是一典证。宋代的饮茶方式沿习唐代又推陈出新,其风行的斗茶活动使得茶具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全新时期,此时全国各地窑厂林立,茶具产量颇大,现价值惊人的瓷器多出于当时十的汝窑、定窑、官窑、钧窑。宋代的瓷具在艺术上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宋时因文人地位较高,在文人的导向下使饮茶成为了物质与精神并享受的高品味、高层次活动。点茶和斗茶是宋代最具特色的品饮方式。

  唐末时已有点茶出现,到宋时成为主流和时尚,宋代的茶饼制作远精细于唐代,设于福建建瓯凤凰山的贡茶苑进贡的龙团凤饼就有小龙团、密云团、银丝水芽等众多品种,茶饼的精美程度让人叹为观止。各地茶的种类也名日繁多,不胜枚举,如此多的品种与精美的茶饼其品饮也更加的讲究,据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记述: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

  以汤注之,手重筅(Xian)轻,无栗文蟹眼者,谓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末浃,又复伤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力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发点,盖用汤己故,指腕不圆,粥面末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浸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音,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通透如酵孽之起麵,疏星皎月,灿然而生,而茶之根本立矣。此文由皇帝亲自全面描述的宋点茶整个过程,真是讲究到了极致。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宋斗茶的标准一是看茶汤的色泽和均匀度,要求汤花白如雪,茶面细碎匀整;二是看盏内沿与茶汤相接处有无水痕,汤花保持的时间长,咬盏(紧贴盏沿不退)为胜,反之则败称为云脚乱斗茶活动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把饮茶推到了另新高度宋代代表性茶具主要有:茶筅、汤瓶、茶盏是必须的用具,汤瓶制作非常考究,一般以金银制作,对瓶口、瓶身等都有规范,汤瓶在点茶中有重要作用,是到宋代才有的茶具宋代因推崇白色茶汤故宜黑盏,福建建窑产的黑釉盏最为著名,还有江西吉洲窑、河北的磁州窑、陕西耀州窑等也生产黑釉盏来满足当时人点茶的需要。

  宋代的诗词、书画作品有许多围绕茶具而做,据此可以捕捉到当时茶事活动的影子,为我们了解宋代茶事提供依据元代是由蒙占族建立的朝代,延续本民族骑马饮酒习俗、虽受中原茶文化习俗影响,于茶事而言只是一个过度时期,处于唐宋的团饼向明清的散茶油(yue)泡的中间,兴起了散茶冲泡的开始,茶事开始由繁到简统治中国的元代对于中原文化而言是一个低落的时期,所有汉人被列为五等人中最末等的南人,在社会中几乎没有政治地位,但强大的儒家文化和中原习俗随时间的增加或多或少侵入到元人生活中,饮茶就是一列

  从山西大同市元代冯道真墓壁画中就有《童子侍茶图》《备茶图》等,说明在元贵族的生活中饮茶也是一种时尚,但其用于消食解腻的作用可能更主要些。查阅元代文字记载,元代的产茶区域与宋代相当,并在福建武夷设有御茶苑专做贡茶供统治者及高等级人群使用,应文化和习俗的差异品饮茶时去除了繁琐的唐、宋方式,兴起了散茶瀹泡的方式,茶具也就使用原有的茶壶、茶碗、盏托、储茶罐等茶具。

  元代外贸兴盛,大量内销、外销的青白磁出名于这个时期,在元代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烧官窑,瓷器里的元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及枢(shu)府白釉瓷、红釉、蓝釉等高温瓷成就于那个时期,现在那些造型优美、色彩独特的茶具流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述说着当年的饮茶故事明清时期的茶事因元的少数民族统治改变了唐、宋时茶文化发展的奢华、茶在冲泡不再碾碎再用,茶具中的碾、磨、罗、筅、汤瓶等茶具被弃之不用,宋时的黑釉盏因不需观末色也腿出了历史舞台,散茶瀹泡的兴起使得景德镇的白瓷成了主角,壶、盏的搭配品饮经历了明、清、民国直到现在。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明代有名的茶种类很多,虎丘、罗芥、天池、松箩、龙井、雁荡、武夷、日铸等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茶,这些茶不需碾罗后冲饮,其烹制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陈师道记述了当时苏、吴一代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瓷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如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佳矣!此法及壶泡法,这种方法较之前代不仅简便易行还还原了茶叶的自然天性,正因此这种泡茶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明清时的茶具以瓷器为主,瓷器主要产自于景德镇,明清两朝的官窑都设在景德镇的龙珠阁,在元青花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不少新品种,如民水乐的甜白瓷、成化的斗彩、正德的素三彩、宣德的五彩。明代时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哥窑也非常成功,永乐年烧制的白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特点,时人称之为甜白,以甜白釉烧制的茶盏造型稳重,比例匀停被称为坛盏,成为一代名茶器。

  晚明文人嗜好茗饮,品饮时对茶叶品质、品饮环境、用水、茶具都有高要求明代杭人高濂在《遵生八笺茶寮》中都有记载,文人雅士外出时都随身携带一套茶具,择一有泉水的幽僻胜地享受自然、享受茶汤美味紫砂茶具的产生有说早在宋代就有,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起于明代,明代散茶的冲泡推动了紫砂壶业的发展。

  明代中晚期宣兴发现了特殊的紫泥原料(富贵土),开始了紫砂器具的制作。富贵土相传为金沙寺僧人发现僧人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而后刳使中空,踵抟口柄盖者,附陶穴烧成,人遂传之。这只是个传说,紫砂器具制作的开创人是吴颐山学僮供春,他在金沙寺陪读,学习僧人紫砂技法,制成了早期的紫砂壶,现虽无供春真品,但以他命名的供春壶已是赫赫名茶器。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清代历代皇帝嗜茶,宫廷专设有御茶房设有茶库,每年收取进贡名茶30种,数量、品种繁多,都记入《内务府奏销档》中。三清茶具是清代皇家定制茶具,有严格规范。品种包括陶瓷、漆器、玉器等,以盖碗为主,茶具外壁写有皇帝御制诗,在茶宴上皇帝会把三清茶具赐给有功的大臣。三清美名是由梅花、佛手、松实沃雪烹茶而来。

  清代每年新年必举行茶宴,由皇帝亲自主持出题定韵,群臣赋和,用三清茶,彰显天下太平、民富国安民国到现在是一动乱、变革的年代,以革命为主,其饮茶之意没出前代,能保持延续就已甚幸,故无论茶具、茶事均无创新,如今国泰民安,茶事大兴,故又昭显了盛世的开启,在云南,茶市兴旺,普洱盛名,紫陶复兴,一片欣欣向荣景色,国家倡导“茶为国饮”,当普洱茶与建水紫陶相遇时这又是一不得不说的重要内容。

  如今普洱的盛名有胜过十大名茶之势,每个城市的犄角旮旯都有普洱的身影,每个茶博会普洱茶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原产于西南这片神奇土地的普洱茶自1993年云南思茅首届国际普洱茶研讨会开办后就吹落蒙在身上的尘埃,发出了闪耀的光芒,逐渐再次被世人认知、认同。各种研讨、研究层出不穷,成立了各级别的研究会,还有了为单一茶类而专立的普洱茶学挖掘、研究这种极具云南民族特色的茶。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法国送的是云南普洱、参加二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会送二战老 兵纪念品是云南普洱茶。普洱已成云南的名片、中国的名片。其绿色、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品质越来越被世人认同接受。当普洱兴起时同样出生于这片红土地的普洱原配也慢慢醒来,这就是来自云南建水古城北郊碗窑村的建水紫陶。

  建水碗窑村是一个火烧出来的村落,其历史可追述到唐、宋或更远这里居民世代以陶瓷为业。挖掘古窑遗址,发现这里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是云南本土与普洱茶同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而至的精品。在1953年,就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本土的茶品必然最早使用本土的茶具冲泡,可以肯定的是云南陶一定是最早与云南茶相结合的茶具,故说云南陶是普洱茶的原配,在富多彩的云南陶中建水紫陶是其中最靓丽的一位。

  建水紫陶是用建水境内硅、铝、铁含量较高的天然五色土为原料,按照特殊工艺烧制成,窑温在1200度左右的高温陶器。从吸水率的指标来看,粗陶器的吸水率15%:普通陶器12%:在《建水紫陶》地方标准中对吸水率的规定是5%,并且绝大部分产品的吸水率检测结果远优于标准要求甚至可以达到1%。低吸水率某种程度上表明建水紫陶的烧结程度高、质地紧密坚硬,防污染、防异味性能好。

  适宜贮存、沏泡茶叶,能够很好地呈现茶叶原有的滋味。其铅、镉溶出量符合GB12651与食物接触的陶瓷制品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并且优于国家标准,在《建水紫陶》地方标准中对铅、镉溶出量的规定是铅0.5毫克/L、镉0.05毫克/L。这些数据化的指标显示着建水紫陶的优异性。普洱茶是用原产于云南的乔木大叶种制作,天然“无采造法”,是大自然的搬运品,特点是叶片完整,相对较大,粗嫩相间,香气自然,越陈越香。

  冲泡是要求器大汤宽,而古拙自然的建水紫陶正具备这些特点且因其独特的膏状泥料和五色土泥料成份使得紫陶低吸水,高散热,能够最大程度的彰显出普洱茶的原汁原味,经多年实践,我认为建水的紫陶茶具是普洱的最佳搭配,2006年始我便第一个开始呼喊“普洱茶建水陶”,用云南的茶具泡云南的普洱茶。并期盼就此产生用云南的建水紫陶配套云南普洱再结合云南民族文化的云南普洱茶道,让独特的云南民族茶文化走出云南,展示给全世界。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本文地址:http://www.taoyuanchaguan.com/1271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中国茶文化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